冬春季是全年豇豆病蟲防控和農殘治理的關鍵時期。華南熱帶地區(qū)由于氣候條件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適宜,病蟲害發(fā)生較重,尤其是豇豆薊馬的發(fā)生危害重、防治難度大、殘留風險高。為做好冬春豇豆病蟲害綠色防控,實現(xiàn)農藥減量控殘,提高產品質量水平,全國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特制定本意見。
冬春豇豆病蟲害綠色防控總體目標
緊盯冬春豇豆生產全過程,轉變病蟲害防控方式,全面推廣豇豆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技術,實現(xiàn)農藥減量增效,有效遏制豇豆生產中禁限用農藥使用及農藥殘留超標問題,確保豇豆產品質量。
冬春豇豆病蟲害綠色防控防控策略
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植保方針,以豇豆薊馬、斑潛蠅等重大害蟲為重點,采取源頭控制、壓前控后、抓早治小、因時施藥的防控策略,有效控制病蟲為害,實現(xiàn)減藥控殘。
——源頭控制,即抓住播種前的關鍵時期,采取翻耕曬垡、土壤消毒、撒施微生物農藥、藥劑拌種等“地上害蟲地下治”措施,重點控制土壤中薊馬蛹、枯萎病等病蟲源;覆蓋防蟲網阻隔薊馬等蟲源遷入,覆蓋地膜阻止薊馬入土化蛹等措施,從源頭上壓低病蟲源基數。
——壓前控后,即抓住苗期至開花前,選用持效期長、高效農藥防治病蟲害,盡可能壓低病蟲基數,減輕采摘期的防治壓力。
——抓早治小,即在做好病蟲監(jiān)測和預測預報的基礎上,抓住病害即將發(fā)生或發(fā)生初期、害蟲發(fā)生初期或卵(若蟲)期、低齡幼蟲期的關鍵時期,施藥防治病蟲害,提高防治效果,減少用藥次數和用藥量。
——因時施藥,即根據薊馬大部分時間隱蔽在花中為害的特性,搶在上午10點花瓣閉合前、薊馬活動高峰期施藥,使農藥有效接觸薊馬以提高防效;采摘期應考慮到豇豆“花莢同期”生長特點,優(yōu)先選用生物農藥及間隔期3天以內的化學農藥進行防治,盡可能降低農藥殘留超標風險。
冬春豇豆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要點
(一)病蟲監(jiān)測。通過加強監(jiān)測、調查,準確掌握害蟲羽化產卵期、遷入高峰期、中心病株始發(fā)期等關鍵時期,做好預測預報,指導科學防控。
1.色板監(jiān)測。田間懸掛黃板監(jiān)測斑潛蠅、粉虱、蚜蟲,懸掛藍板或藍板+薊馬信息素監(jiān)測薊馬,色板下緣高出豇豆冠層10—15cm,間距不小于5m。
2.性誘監(jiān)測。安裝性信息素誘捕器監(jiān)測,豇豆莢螟采用鐘罩倒置漏斗式誘捕器,高度1m左右;斜紋夜蛾、甜菜夜蛾采用圓筒菱形入口式誘捕器,進蟲口高度1.2m左右。誘捕器間隔50m以上,每畝1—2個。
3.人工調查。采用人工目測、剝查等方法調查葉螨、豇豆莢螟等害蟲幼蟲及病害。
(二)健身栽培。創(chuàng)造有利于豇豆生長發(fā)育、不利于病蟲害發(fā)生的環(huán)境條件,從源頭控制病蟲基數。
1.健康種苗。選用適合當地栽培的抗(耐)性豇豆品種,采用溫湯浸種、藥劑拌種等對種子進行消毒。豇豆定植后根系恢復較慢,一般采用直播。需要育苗的,采用日光溫室或大棚,放風口布設防蟲網,穴盤或營養(yǎng)缽護根育苗,培育無病蟲壯苗。帶藥定植,保持適宜的豇豆種植密度。
2.輪作栽培。采取豇豆與非豆科作物輪作,有條件的盡量與水稻等進行水旱輪作,有效減少土傳病害發(fā)生和地下害蟲、蟲卵蟲蛹基數。
3.土壤與棚室消毒。結合整地,深翻土地不少于30cm后晾曬5—7天。采用綠僵菌、枯草芽孢桿菌、木霉菌等生防類菌劑進行土壤處理。防蟲網覆蓋后、播種前,對防蟲網及地面進行消毒。大棚應在夏季空茬期進行高溫悶棚消毒。
4.高壟覆膜。采取深溝高壟的栽培方式,壟高25到30cm,壟寬80到90cm。覆蓋銀黑雙色或黑色地膜,防止害蟲落土化蛹、阻止土中害蟲羽化出來。
5.合理施肥。施足基肥,每畝25—30kg復合肥、充分腐熟的有機肥500—1000kg、生物菌肥5—10kg混勻后施用,用于改良土壤,減少土傳病害;適時追肥,采用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設施,晴天每5—7天每次隨水交替追施含氨基酸、腐殖酸的大量元素水溶肥。
6.誘導抗性。針對華南冬春季氣候特點,如遇冷害等情況,噴施氨基寡糖素等免疫誘抗劑以及赤霉酸、蕓苔素內酯等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ū9⒃鰪婔怪仓昕鼓婺芰?。
(三)防蟲網阻隔
1.選用適宜的防蟲網目數。對于豆大薊馬等薊馬為優(yōu)勢種群的種植區(qū),應覆蓋防蟲網,選用40—60目的標準防蟲網(孔徑范圍0.26mm—0.48mm),盡量避免孔徑過大降低害蟲阻隔效果、孔徑過小不利于豇豆生長發(fā)育的情況。
2.選擇適宜的防蟲網搭建方式。對于薊馬發(fā)生嚴重地區(qū),應搭建全覆蓋防蟲網??墒褂弥窀痛罱ǚ老x網框架,每根竹竿直徑大于6cm,竹竿間距宜在3m到5m之間,立柱插地深度大于0.7m,搭建高度2.7—3.0m,上端塑鋼線相連,防蟲網四周用泥土壓實,連片2—5畝左右搭建一個防蟲網棚。
3.保持網棚封閉式管理。整個生育期保持網棚全封閉,人員進出網棚應及時封閉進出口,確保全程阻隔薊馬、斑潛蠅、鱗翅目害蟲、粉虱等害蟲。
4.控制徒長。布設防蟲網后,選用對光照強弱適應性強的豇豆品種,適當調減種植密度,坐果前控水控肥,坐果后水肥少量多次,防止豇豆徒長。
(四)理化誘控
1.燈光誘殺。在露地豇豆連片種植地塊,可安置頻振式殺蟲燈,每20—30畝1盞,防治豇豆莢螟、斜紋夜蛾、甜菜夜蛾等鱗翅目害蟲。
2.昆蟲性信息素迷向或誘殺。露地或棚室內,在豇豆莢螟害蟲始見期,放置豇豆莢螟性信息素迷向絲,每畝30—50根。棚室內,在出苗后或定植后,懸掛藍板+薊馬信息素誘殺薊馬等害蟲,每畝20—30張。
(五)生物防治
1.苗期灌根。對于根腐病、枯萎病發(fā)生嚴重的地區(qū),在苗期采用哈茨木霉菌、枯草芽孢桿菌、多粘類芽孢桿菌等微生物菌劑灌根1—2次。
2.釋放天敵昆蟲。覆蓋防蟲網后,在網內釋放適合華南地區(qū)的天敵昆蟲防治薊馬,如南方小花蝽、海島小花蝽等,兼治粉虱、蚜蟲、葉螨等其他小型害蟲。苗期初見薊馬時即開始釋放,每次畝釋放500頭左右,若薊馬蟲口數量較多,應提高小花蝽釋放量。每隔7—15天釋放一次,一般釋放3—5次,生長期長的適當增加釋放次數。應在棚內空地種植波斯菊、芝麻等蜜粉源植物,以利于天敵昆蟲繁衍。
(六)科學用藥
1.科學選藥、用藥。根據各地區(qū)抗藥性監(jiān)測結果,科學選用豇豆上登記的高效農藥,嚴格按照標簽規(guī)定的劑量、使用次數施用,遵守農藥使用間隔期。注意輪換用藥。施藥時,應做到全面、均勻噴施,注意植株上下部、葉片正反面、地面及周邊地塊雜草都要噴到。不得使用禁限用農藥。
2.藥劑拌種。播種前,對于薊馬發(fā)生嚴重地區(qū),選用噻蟲嗪等藥劑進行拌種防治薊馬;對于土傳病害發(fā)生地區(qū),選用殺菌劑進行拌種,預防根腐病、枯萎病等病害。
3.采摘期嚴格選藥。采摘期的害蟲防治,選用綠僵菌等微生物農藥、苦參堿等植物源農藥、乙基多殺菌素等間隔期符合要求的化學農藥以及高效助劑進行聯(lián)合使用,7—10天用藥一次。
冬春豇豆病蟲害綠色防控具體措施
要充分發(fā)揮農業(yè)農村部門行政單位組織優(yōu)勢、植保機構技術優(yōu)勢、專業(yè)化防治組織的服務優(yōu)勢,切實做到“四個強化”。
(一)強化政策扶持。薊馬已列入一類農作物病蟲害管理名錄,各地要積極爭取將豇豆減藥控殘相關工作納入各類政策支持范圍。充分整合涉農資金,重點補貼病蟲監(jiān)測預報及防蟲網、生物防治、理化誘控等綠色防控技術應用和統(tǒng)防統(tǒng)治作業(yè)。
(二)強化技術集成。以縣域為單位,因地制宜制定豇豆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技術方案,明確防控重點、關鍵時期、主推技術;在試驗示范基礎上,不斷熟化關鍵技術,集成生產上簡便易行、綠色高效的技術模式,推動技術落實落地。
(三)強化示范帶動。繼續(xù)開展綠色防控基地部省共建,針對不同氣候區(qū)域、不同種植方式進一步優(yōu)化技術模式。各豇豆主產縣應根據豇豆種植區(qū)域和種植規(guī)模,分區(qū)域建立綠色防控示范區(qū);依托示范區(qū)開展田間課堂,使每個豇豆種植戶都有機會觀摩學習,充分發(fā)揮示范輻射帶動作用,提升綠色防控技術推廣效果。
(四)強化培訓指導。各地應結合培訓項目,通過現(xiàn)場觀摩會、農民田間學校、短視頻和明白紙等多種形式,培訓豇豆種植戶、農藥經營者、專業(yè)服務組織、收購商等,宣傳普及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以及農藥質量要求、使用范圍、用法用量、間隔期和蔬菜禁限用農藥等方面的規(guī)定,推進農藥減量增效,全面提高豇豆產品質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