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除草影響作物品質,威脅生態(tài)環(huán)境。
數月前,在江蘇淮安市南閘鎮(zhèn),一片郁郁蔥蔥、娉婷裊娜的水稻長勢正旺,江蘇徐淮地區(qū)淮陰農科所植保室副研究員付佑勝指著身后的示范田,向各地專家細數“小麥秸稈全量還田覆蓋+免耕”旱直播稻田抗藥性雜草綠色防控治理技術的優(yōu)勢。
雜草是稻田的“夢魘”,它不僅與水稻爭肥料、爭陽光、爭空間,抑制稻苗正常生長,還充當水稻病蟲害的中間寄主和傳播媒介,加重水稻病蟲害。
付佑勝拿出一個數據:目前,我國常年受雜草嚴重危害的農作物面積高達12.3億畝,其中長江流域水稻482.4萬公頃。他表示,傳統化學除草治理技術具有快速、高效、省力的優(yōu)點,是當前控制水田雜草的關鍵措施。
水稻播種后出苗前,先對土壤進行噴藥封閉處理;在雜草2~3葉期還要選擇相應的莖葉處理劑進行第二次處理;之后,對仍有漏網的雜草進行第三次用藥,這是所謂的“一封二殺三補”.付佑勝說:“這些傳統方法不但污染環(huán)境,還增加了水稻種植成本?!?/p>
“隨著化學除草面積的擴大以及化學除草的快速發(fā)展,雜草抗藥性逐漸增大,且抗藥性呈暴發(fā)態(tài)勢?!苯K省農科院植保所李永豐研究員介紹說,“抗藥性雜草種群的蔓延擴大,不僅直接影響作物的產量與品質,而且間接傳播作物的重要病蟲害,威脅水稻的生產、污染生態(tài)環(huán)境。”
綠色治理,只治雜草不傷稻。
相關專家告訴筆者,近20年來,世界各農藥公司未成功商品化開發(fā)一個新的除草劑品種,缺乏可有效控制抗性雜草的除草劑新品種。因此,建立雜草抗藥性監(jiān)測與綜合治理技術體系,才能減少水稻田抗性雜草危害。2013年起,依托公益性(農業(yè))行業(yè)科研專項“雜草抗藥性監(jiān)測及治理技術研究與示范”資助,江蘇省農科院植保所、江蘇徐淮地區(qū)淮陰農科所植保室與家庭農場在淮安市南閘鎮(zhèn)開始對水稻田抗藥性雜草治理技術的探索。
“我們提出了一整套綠色治理方案,首先適當提高播種量并在小麥收割前1~2天人工撒種;然后采用履帶式收割機收割小麥,秸稈覆蓋均勻,收割后天噴施殺草劑滅茬;滅茬后第三天上水,畦面完全浸透,然后自然落干?!崩钣镭S說。
這種技術如何做到只治雜草不傷稻?原因就在滅茬過程中麥田殘留雜草和早期生長的一些稗草已經被滅掉,再加上免耕技術使得底層雜草種子也不會被翻耕到淺層土壤中,這樣一來,在水稻生長的淺表層中雜草種子分布量減少,分布于下層的雜草種子也處于“抑制”“休眠”狀態(tài),即便是抗藥性再強的雜草,由于光、空間等的限制則難以良好生長。水稻吸收水分后三四天萌發(fā),完全壓制雜草,終勝出。
“正常來說畝產700公斤以上是沒有問題的,”付佑勝告訴筆者,“減少農藥的使用和濫用,讓老百姓以成本把雜草除掉,是我們終的目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