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合理施肥,要重視有機肥和適量鉀、磷肥的施入,控制氮肥施用量,促使植株健壯生長,提高抗病能力。據(jù)我們多年試驗,增施鉀肥和鉬肥,對增強寄主抗病性和提高產(chǎn)量有顯著作用。
藥劑防治應貫徹“防重于治”的原則,嫩莖抽發(fā)后要及時噴藥,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噴藥一定要均勻,以噴灑嫩莖、莖枝為主,切不可只噴枝葉。發(fā)病初期5-7天噴一次,發(fā)病高峰期1-3天噴一遍。噴藥后4小時內(nèi)遇雨,應重噴。為避免產(chǎn)生抗藥性,可選用2-3種藥劑輪換使用。
目前,生產(chǎn)中用于防治莖枯病的藥劑主要有:50%多菌靈500-600倍液,用于土壤和發(fā)病期間噴灑;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每畝175-250克兌水噴霧防治;世高(Score10%WG)1000倍液+75%百菌清600倍液噴霧;50%苯萊特乳油,800-1000倍液,噴霧防治;大富丹(Ditolatan)可濕性粉劑,800倍稀釋液噴灑;0.4%波爾多液(即0.2公斤硫酸銅+0.2公斤生石灰+50公斤水)噴灑;氫氧化銅:1.0-1.4公斤/公頃的施用比例加入足夠的水以完全覆蓋蘆筍株叢。應在蘆筍株叢部分存在游離水分的高濕度下施用,施用期間間隔7-14天。可與代森錳鋅交錯施用,時間上錯開。
其他參考答案:
莖枯病的防治關鍵在于防,采用大棚避雨栽培與滴灌系統(tǒng)來創(chuàng)造一個不利于莖枯病發(fā)生的環(huán)境條件,使植株不發(fā)病、少發(fā)病或發(fā)病輕,成為莖枯病防治成功的關鍵。
大棚避雨栽培蘆筍綜合防治莖枯病,整體來講分為幾步走:
,選用抗病品種,采用營養(yǎng)缽育苗,從源頭上控制病菌。營養(yǎng)缽育苗前,先將種子用40-50℃溫水浸泡10分鐘并搓洗種子,易于吸收水分。為防止種子帶菌,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300-500倍液浸種12小時,進行種子處理,再用清水漂清和晾干,防治莖枯病的病原菌。夏秋季露地育苗,播種后7-10天即可出苗,苗床溫度控制在25-30℃。幼苗長到10厘米高,開始抽生嫩莖時,每隔10天澆一次清糞水或施一次葉面肥。苗期管理重要的是病害的防治。苗期易發(fā)生的病害有立枯病、莖枯病、病毒病,如不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用藥,可能全軍覆沒。因此蘆筍苗期管理一定要非常細心,經(jīng)常在田間觀察,有很強的責任心,每半個月用50%多菌靈8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500倍液作一次預防性藥劑防治,蟲害易發(fā)生的有蚜蟲、薊馬、夜蛾類幼蟲,這些蟲子往往咬壞幼苗的生長點,使幼苗不再往上生長,呈矮叢狀,防治方法50%抗蚜威2000-3000倍液有。
第二,做好清園工作,減少病原菌數(shù)量是根本。對于蘆筍來講,能否高產(chǎn),能否獲得經(jīng)濟效益,關鍵是能否把病害防治住,因此蘆筍的所有的栽培措施都要圍繞著防病高產(chǎn)這個中心目標去制定。冬季清園是蘆筍防病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清園是否及時,是否,對第二年蘆筍莖枯病發(fā)病率起決定作用。防治莖枯病的途徑是壓低筍園病原菌基數(shù),而減少病原菌基數(shù)的有效方法是清園,因此冬季清園是來年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減少莖枯病廉價有效的手段。
每年8、9月份是蘆筍莖枯病的發(fā)病高峰,嚴重的地塊,到了9月份蘆筍莖葉就得枯黃,這時大量的病菌孢子藏在病莖的孢子囊中,這些病莖大量散落在田中,這些病菌在筍園中越冬,并隨冬季大風刮散,成為第二年的隱患。正確的清園方法,是每年11月末,當蘆筍秧開始變黃但未完全變干時,用鐵鍬或鋤頭從地下5厘米左右處,鏟斷蘆筍的根莖部,使整棵倒下。捆好,帶出田間,作飼料或燃料。然后,再將地面散落的枝葉用耙子收一遍,帶出筍園燒掉。于清園后、澆凍水前以及第二年開春出筍前,用抑菌凈500倍液加0.4%波爾多液(即0.2公斤硫酸銅+0.2公斤生石灰+50公斤水)、多菌靈500倍液噴灑全田進行土壤。
回答者:城管真的沒來3 2014/4/25 10:05:24
1、減少病原菌是防治蘆筍莖枯病的首要,一般來說新筍田發(fā)病較輕,老筍田菌源基數(shù)大,發(fā)病早而重。新筍田的病菌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種子帶菌;二是老筍區(qū)的病菌隨風或雨水傳播而來。因此保持蘆筍田間的清潔衛(wèi)生,去除田間老的莖梗和患病的植株,并將病株迅速曬干、燒毀,對于減少病原菌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是重要的疾病控制措施。已感染了莖枯病的地塊,要特別注意冬季的清園和根茬。由于莖枯病病原菌能在病殘株上越冬,成為翌年的初侵染菌源,因此,為了減少病源,冬季清園時,一定要、干凈,將病枝落葉出筍田,晾干并集中燒掉。清園提前到11月底進行,結束后再用500倍45%多菌靈藥液、0.4%波爾多液(即0.2公斤硫酸銅+0.2公斤生石灰+50公斤水)進行土壤。
2、要搞好夏季筍田的管理,減少發(fā)病因素,雨季要注意排澇,防止大田積水。要適時中耕除草并及時病莖,控制筍田的母莖留量,一般1.2莖粗的母莖每15平方米不超過120個,多余的要疏掉。定植后第二年的筍田切忌套種其它作物,以防田間郁蔽、通風、透光不良。合理調(diào)整采收期,使嫩莖大量出土與梅雨期錯開,多余的或病劣嫩莖應及時拔除,從而減輕病菌感染和推遲發(fā)病。
3、要合理施肥,要重視有機肥和適量鉀、磷肥的施入,控制氮肥施用量,促使植株健壯生長,提高抗病能力。據(jù)我們多年試驗,增施鉀肥和鉬肥,對增強寄主抗病性和提高產(chǎn)量有顯著作用。
4、藥劑防治應貫徹“防重于治”的原則,嫩莖抽發(fā)后要及時噴藥,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噴藥一定要均勻,以噴灑嫩莖、莖枝為主,切不可只噴枝葉。發(fā)病初期5-7天噴一次,發(fā)病高峰期1-3天噴一遍。噴藥后4小時內(nèi)遇雨,應重噴。為避免產(chǎn)生抗藥性,可選用2-3種藥劑輪換使用。
回答者:老實巴交的農(nóng)民 2014/3/20 18:03:39